制度创新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8月18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广东自贸试验区今年在全省部署推动13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了62项最新改革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其累计在全省复制推广了203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了245个制度创新案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时,会上还发布了2021年度广东自贸试验区15个最佳制度创新案例。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最佳制度创新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包括了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信即办”审批新模式、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等六个案例。这些案例都体现了广东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的创新举措。比如,前海推出的“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案例,就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企业面临天灾等不可抗力的临时困难而暂时无法开展经营活动时,允许企业向商事登记机关办理歇业登记,保留主体资格,歇业期最长3年。这也是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的创新举措,这种做法已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认可并在《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中推广。
二是聚焦与港澳规则机制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全流程集成式跨境税费闭环服务新体系、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机制、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等五个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广东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促进粤港澳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比如南沙推出的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案例,突破了内地现有标准难以对港澳人才水平能力进行评价的技术壁垒,制定了内地首部关于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文件,取得职称证书的港澳人才享有与内地工程师相同的资质和待遇,该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职称申报过程中内地和港澳职业资格体系的差异性难题,为港澳工程专业人才承接内地工程项目等提供了有效渠道,目前首批16名港澳工程人才已在南沙获得此项职称证书。
三是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运用,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这15项案例中,像涉税业务自动化审批、“前海仓单”项目、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平台等四个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广东自贸试验区运用新技术破解改革创新难题,实现政务服务既高质高效又监管到位的创新举措。比如,横琴推出的“‘数字+规则’涉税业务自动化审批”案例,横琴税务部门建立起了包含纳税信用等级、违章处罚、申报纳税等多重指标的审批规则数字化模型,实现常规高频次涉税业务自动化审批,解决了企业以往办理涉税业务审批中遇到的程序比较多、操作比较繁琐,甚至有时候效率比较低、错误率还比较高等问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时长从原来的20个工作日提速到4个工作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个过程中的企业人工、时间的成本,以及对企业的资金占用的问题。
一览创新案例:
案例一:实施商事主体歇业登记制度
案例二:“信即办”审批新模式
案例三: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
案例四: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
案例五:“数字+规则”实现涉税业务自动化审批
案例六:全流程集成式跨境税费闭环服务新体系
案例七:深化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
案例八:大宗商品交易“前海仓单”模式
案例九:基于区块链的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平台
案例十:“工银琴澳通”跨境金融服务
案例十一:“N+4+2”粤港澳司法规则衔接机制
案例十二: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
案例十三:国际化综合式“知识产权+”服务
案例十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
案例十五:构建港人港企党群服务生态圈模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