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广州市社科联与暨南大学、南方日报联合主办本次学术圆桌会议,立足广州实践,旨在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讨,为把美好生活的向往转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动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文明社会新风尚,建设生态、美丽的安居乐业的广州新农村提供优质信息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刘洪盛

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广东要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整合农机、农技、功效、信用、合作、产权交易、专业协会等服务资源。

观看视频
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周

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深化提升农业竞争力,鼓励身份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偿转让给职业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观看视频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万俊毅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要两条腿走路,要追求适度规模农业,还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农户经营的分散农业。

观看视频
广东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万忠

广东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我们要强化支撑条件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人收割、有人施肥、有人进行销售。

观看视频
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郭艳华

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广州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高端高质高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观看视频
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曾征民

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建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观看视频
主持人: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暨南园参加广州新观察第30期圆桌会议,欢迎大家参加广州新观察第31期。今天的会议目的是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深入研讨,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关路径。为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优质信息和强有力智力支持,今天的会议采取嘉宾演讲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形式。

首先有请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刘洪盛副主任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对推动广东乡村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刘洪盛:

各位专家,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圆桌会议,而且这个圆桌会议是以产业兴旺作为主题非常有意义,也是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作。按照会议的安排,对广东怎么推进产业兴旺、怎么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个人的思考。在座很多专家都有研究,我个人这方面研究不够、研究不深,今天主要是抱着来学习的态度。

今天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准确领会中央精神,中央在去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中央对推进产业兴旺有很多的新精神,也可以说有很多产业政策,我们需要认真的领会。其中最主要的,今年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两会期间,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乡村产业的发展发表了重要指示,这是很有意义的。总书记说,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最后产业的发展,要落到老百姓的增收上,也就是农民的增收上。今后怎么发展现代农业,总书记专门讲到,要发展现代农业,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2018年中央1号文提出,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也做了部署,重点主要是四个方面,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接下来,不管是广东还是广州,或者是各地,应该要把握中央的精神,这实际上就是产业政策,国家在这些方面接下来要大力发展、大力推动。对中央的精神我们要认真领会好,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二是把握省情农情,不能脱离省情农情的实际。广东的省情农情有三大三不足,广东是经济大省,这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广东经济GDP连续29年在全国排第一位,广东的产业收入在全国第一个实现超万亿。广东还是农业大省,主要是总量大,广东农村人口达到了4200万人,比很多省的常住人口还多。广东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全国排第6位。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位居全国第2位。广东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996亿元,居全国第4位。广东还是消费大省,广东去年底常住人口超过一个亿,是全国第一位的,人多消费就大,人多每天消耗农产品的量就大。比如广州,每天消费的农产品大米5000吨,食用油800吨,鸡蛋800吨,鱼1600吨,蔬菜8000吨。广东的农业资源不足,广东人多地少的情况非常突出,人均耕地仅为全国的1/4,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受到资源的限制。广东的农产品自给不足,很多农产品要从外省输入,特别是优质果蔬结构性缺口很大,达到400万吨以上,肉类结构性缺口也很大,起码200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只有32%左右,还不够四成。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足,表现在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的从业队伍老化和素质不高,新型经营主体不强,现在我们有龙头企业三千多家,合作社是四万多家,家庭农场一万多家,这些都不强、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广东很多农产品基本上处于低端环节,效益比较低,同时市场竞争力也不强。如何结合广东的省情农情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结合广东的省情农情,究竟广东的农业产业发展向何处去,我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准确定位,广东究竟抓什么。要做实种业,种业是基础。总书记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传统产业要做优,包括大米畜禽、蔬菜等。做强特色产业,广东有其他地方没有的要做强,传统的岭南水果、水禽、茶叶、花卉、苗木、南药等。做大新产业新业态,广东是乡村旅游大省,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大。二是把握好底线。底线是什么?要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时时将粮食问题摆在首位,这根弦不能松。三是要促进增收。一定要将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广东的农民增收是比较之后的,所以总书记在6月份考察时说到,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增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广东的农民收入一直被兄弟省超越,84年被浙江超过,01年被江苏超过,14年被福建超过,广东的农民收入有两个市,河源和揭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培育载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要有一个载体,起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这些经营主体在广东的规模比较小、竞争力比较弱。另外,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个发展平台。这方面省里的力度很大,今年开始到2020年我们省准备要打造一百个现代农业园区,要形成一个“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格局。五是要激发活力,农业各个方面的要素要把活力激发起来,打通城乡体制障碍,要素在城乡之间要互联互通,解决农村长期贫血、缺血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人、地、钱的问题。现在在广东,政策方面、金融方面、资本方面,已经慢慢在向农村输入,比如政策方面,省级财政投入100亿元设立了全国首个规模超过400亿元的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另外,省级财政投入50亿元,建设100个现代农业园区。金融方面,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六是要聚焦集中发力。要打造产业集群,“六个千亿”,打造水果、蔬菜、南药、序幕、水产、饲料6个千亿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产业集群。“1个万亿”,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到202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实施园区建设工程。实施培育主体工程,培优龙头企业、升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粤字号”品牌行动,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品牌。到2020年广东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现在我们是1197个。实施现代种业创新计划。构建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整合农机、农技、功效、信用、合作、产权交易、专业协会等服务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服务一定要跟上。

简单给大家做这些报告,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刘主任的精彩演讲,刘主任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路,同时为我们描绘了广东农业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接下来有请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导李周教授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李周: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与挑战,二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三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最后是小结。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旨在消除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成为有就业吸引力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旨在消除化学农业对环境的破坏性,形成可持续农业。具体措施:从技术创新入手提高良种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从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入手培育职业农民、优化产权结构、推进规模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从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入手提升农村产业体系,为农民创造更充分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现代农业是由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等创新推动的,它适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价,使现代农业不仅能同过去的农业,其他国家的农业作比较,也可以同其他产业做比较。

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多好的机遇。农业发展的自身条件越来越好,农业中的隐蔽失业已经基本消除,从八十年代亩均用共40多个,到现在下降到8个左右,下降了80%。依赖开垦边际农地增加总供给的方式已经终结。劳动监督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现在通过机械化的方式,所以农业作业外包大行其道。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过去农民可能种很多产品,但是现在种一种或者最多两种。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和农业收入的集中度逐年上升。农业合作再次起步,现代农业就可以采取把个体做大的独享型规模经济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把群体做大追求分享型规模经济的方式。这是我国农业合作再次起步的原因之一。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逐渐提高。广东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达到了67%,从这个意义来说农业并不落后,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的话。农业发展的社会支撑条件越来越好。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措施越来越得当,力度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支付意愿越来越高。农产品供给源越来越多。适当增加高耗肥、高耗水且易存储农产品进口,减轻我国农地耕作强度,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耗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条件越来越好。我国已开展了几十年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生态服务的增加,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发展现代农业的挑战。首先,曾获成功的改革经验的有效性逐渐失却的挑战。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不敢触动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而是不愿触动已有的改革成果,例如已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超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其实,如何将农地承包经营权“生不增、死不减”政策调整为“如何增、如何减”政策,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上海郊区的做法是:社区新增人员,包括合乎条件的外来人员,按规定购买集体股权后,便可成为社区集体资产的股东;成员退出要兑现其股权,成员死去由其继承人兑现。这种可以进入可以退出的“活化”的制度安排,要优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固化”的制度安排。二是扭曲市场的“反哺理论”的挑战。一个依靠“反哺”方能维持运行的农业,既克服不了农业弱质性、也无法形成自生能力;而必须依靠“反哺”“方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民,也没有体面和尊严可言。然而,我国农业“反哺”尚未走得太远。例如日本、韩国的国产大米价格高于进口大米数倍,中国市场上大米是按质论价的,价格信号并没有扭曲。我们要充分利用把农业做强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继续改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和剩余农业劳动力吸纳的条件,拉动现代农业发展。三是高估干部智慧低估农民智商的挑战。各级农村领导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带领辖区内农民致富,以为干部和农民的关系是舵手与桨手的关系,农民只要按照他们发出的指令和节奏将能量释放出来就大功告成了。四是高估强者能力低估弱者能力的挑战。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职业农户,而不是引入外部强者。引入外部强者可以改善弱者境况,但弱者得到更多是小概率事件,更可能出现的是差距拉大的“大富与小富”。

二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途径。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工程学按投入品区分:例如现代农业是以机械为动力的农业,传统农业是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的农业。经济学按农民行为区分:现代农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传统农业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农业。其实应以增长方式区分:现代农业是靠全要素生产率做贡献的农业,传统农业是靠要素投入做贡献的农业。全要素是具有乘数效应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要素是没有乘数效应的私有品。

现代农业的共性。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有较大不同,但仍有一些共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休耕和农作物保障计划稳定农业生产;通过法制维护市场秩序和保证公平交易;通过制订农业法案为制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应财政预算提供依据;通过土地集中政策促进农场规模化经营;通过专业化政策促进农业分工;通过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通过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农民投资风险;通过制定化肥农药等施用标准保障食物质量和环境安全。

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举措: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细化粮食生产结构(人的口粮需求和畜禽的饲料需求不一样)、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可持续性。

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改革举措:赋予农民土地股权和经营土地资产的权利、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发育具有自生能力的职业农民。

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举措:1.为职业农民创造财富和增加收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3.强化食物生产和消费管理,要以满足国民的营养、健康等生理需求为目标,而不是根据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把食品由生活必需品扭曲为奢侈品。要倡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缩短农产品运输和存储中的损耗和能耗;要开展素质教育,消除食物消费中的浪费行为。

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首先是因地制宜策略。二是规划引导策略。完善土地规划的法律法规,保证土地规划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约束性。以生态理念编制土地规划,为人与自然和谐创造条件。制定包括控制性规划、指导性规划和施工规划三级规划的土地规划体系,形成层层约束的土地规划体系,增强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以共同参与、共同负责、共同受益为原则,引入公众参与地方土地规划管理的机制。三是统筹协同策略。将部门内自洽提升为部门间互洽,解决单个部门、单项政策难以解决的问题。协同包括战略协同、政策协同和执行协同 三个层次。战略协同负责战略互洽,监督协议遵守情况和实施问责制度。政策协同负责部门政策互洽,消除政策间冲突。执行协同注重创新与改进协同方式,使协同多元化、便捷化、品质化和规范化。协同需要五方面支撑:一是增强协同意识,形成协同文化;二是激发协同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规范协同制度,保障权责对称;四是发挥工具功能,提高协同效率;五是化解协同风险,惩罚败德行为。随着协同次数的增多和相互信任的增强,协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会变得越来越高。四是市场主导策略。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培育产品竞争优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农户的内生需求,这些事情要让他们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以试点的方式探索,自己弄清楚后再加以推广。五是质量提升策略。简约化。包括运输距离短、储存时间短和营养损失少、能耗低、无污染。标准化。凡是必须达到的指标,例如营养指标,一点都不能少;凡是不能超过的指标,例如用水、用肥、用药量,一点都不能多。生态化。要根据生态系统的要求找到适宜生态系统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而不是根据已有知识改造生态系统;要根据农地的基本状况配置适宜的作物,而不是根据农作物的要求改造农地;要根据畜禽的要求将饲料粮和牧草配置在适宜农地上,而不是追求谷物产量最大化。六是.增量共享策略。合作会出现正和、零和和负和三种结果。负和合作必须制止。零和合作不宜提倡。要倡导的是正和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合作收益增量的公平分享。合作效益增量越多、分配越合理,农户参与合作的激励就越充分。效益增量的大小和分配的合理程度主要取决于合作规则的完善程度。一般来说,合作规模越大,合作内容越复杂,可能发生的摩擦或冲突就越大,所以合作规模不宜过大、合作内容不宜过杂。

三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由改革发动者回归为改革支持者。政府主管部门不仅要有调整干预内容和改进干预方式的智慧,还要有放弃干预的胸襟,让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信心,让市场主体积极性充分释放出来的责任。二是要强化农业提升竞争力的改革。三是鼓励外出的身份农民将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偿转让给留村的职业农民。四是从公平分配合作剩余入手发展合作经济。五是创建经济系统适应生态系统的技术路线。

小结。现代农业是产品具有竞争力、就业具有吸引力,能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的农业。它适宜用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机遇包括自身发展条件、社会支撑条件和生态保障条件都越来越好。挑战包括改革经验有效性失却,“反哺理论”大行其道,高估干部智慧和强者作用。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产业举措是优化产业体系、发展规模经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和提高农业永续水平。改革举措是赋予农民土地股权、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和发育具有自生能力的农民。管理举措是改善政策环境、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强化食物生产和消费管理。发展策略是因地制宜、规划引导、统筹协同、市场主导、质量提升、增量共享。改革建议:政府由改革发动者回归为改革支持者;深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改革;鼓励身份农民把土地承包权自愿有偿转让给职业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创建经济系统适应生态系统的技术路线。

时间关系,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李教授的精彩演讲。刚才他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接下来有请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导万俊毅教授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优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经营体系。

 

万俊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感谢广州市社科联给经济管理学院提供这样一个学术支持的机会,也感谢在座嘉宾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角度,我想谈谈现代农业怎么发展,在所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大概分为五个部分汇报。

老说中国是小农经济,中国到底有多少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去年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全国农户数量是2.3亿户,规模经营农户398万户,普通农户数为2.26亿户。农户经营户2亿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不成规模的农业经营户太多了。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数为204万个,其中大家熟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90.5万个。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179万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90.5万个。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总数3.1亿人,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1289万人,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是1092万人。分散、非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为2.9亿人,占到总数的比例为92.42%。从人员数量看,平均每户规模农业经营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约是3.2384人,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约是5.3436人。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必须有5人以上。

总结刚才的数据。中国有2亿农业经营户,2.3亿农户。中国有2.9亿分散的、非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总数3.1亿的比例为92.42%。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量约为5人,考虑到户均耕地是9.8亩,另外一个数据,2015年底农户户均承包耕地7.8亩,10亩以下农户超过90%,整体看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偏小。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衔接状况。总书记说发展农业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在农民增收上。农业经营组织有多种主体,产业链上要形成各种各样的基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合作,有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成一个企业的,也有口头式的,跟市场交易类似的合作。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数量不足1.3亿户,至少有1亿农户没有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即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1.3亿农户中,他们与农业经营体系联结的状况差异很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属于市场化运营的科层型组织(市场导向型主体),两类主体的带动能力稍强。大家看这张图(见图),广东应该是处于第四类,刘主任刚才也明确告诉我们了,我们有几个弱势,广东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少、合作社少,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主体不多不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口头协议、书面协议,协议内容涉及产供销。合约(协议)的关键是交易价格。交易价格在市场定价与管理定价之间,随行就市,固定价格收购,市场价+附加价,固定价+浮动价,两次结算,根据市场品质与数量分级返利或者惩罚等。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民合作社超过50%,以服务为主的比例就比较少。小农户不足1.3亿户,经营能力较强或者资源丰富的农户才被纳入合作体系中,另外也不排除被联结的农户,很多合作社已经名存实亡,不排除联结效果被平均的农户。贫困农户根据2016年的数据,还有4335万人。弱小农户是1亿户左右,合作社也好、企业也好,是看不上他们的,但是又不是政策托底式的。弱小农户容易被排斥在市场化主体的合作经营体系之外,这是追逐利润导向的必然。普惠制的农业支持政策,各种补贴分摊到全国20.23亿亩耕地面积、2.3亿农户,支持力度可谓杯水车薪。项目制的农业支持政策设置了很多门槛。

原来在取消农业税之前更多是靠租税调节,全面取消地租以后更多调节是靠地租和利益分配,自己能够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当然是更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要两条腿走路,要追求适度规模农业,还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农户经营的分散农业。实现两个规模化,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服务规模化。要整合农业产业链,如果这些经营主体能够进入纵向协作的产业链体系中,才真正有可能与现代农业衔接起来。根据实际状况,两个“前后一公里”,一开始生产就要有生产标准,冷链配送、物流体系怎么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完成利益联结机制,这是关键,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的资金使用要考核带动小农户的情况。创新支农体制机制,一号文件,包括中央政策四个优先,要确实的落实。对分散的小农户,要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全国有没有这样的公益性农业经营组织。要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项目从事前申请转向事后评估。

总体说来,我们中国的农业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美国模式?相当一部分时间我们是在模仿这样的模式,将土地尽可能做规模化,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农户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未来比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可能人多地少的压力。东亚模式?现在毫无疑问都在说中国特色模式,比如刚才说到的两条腿走路,这是中国特色的,既要兼顾规模化又要关照小农户。还有产业链的“第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中国特色模式的关键,如何将大量分散小农户整合进入纵向的农业产业链。如何培育带领分散小农进入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需要公益性质的合作社吗?

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万院长的精彩演讲。刚才他分析了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状况,以及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思路。下面有请广东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万忠研究员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支撑产业兴旺研究。


万忠:

我想从六个方面做一个汇报。刚才刘主任已经将乡村振兴战略做了国家政策、省情农情等方面的汇报。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因为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均不充分的矛盾。和过去新农村建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实施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重大命题,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今天的主题是产业兴旺,而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理解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产业兴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要求,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五大建设,特别是将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将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就是体现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产业兴旺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需求,乡村振兴提出产业兴旺实际上就是要农业兴旺,就是刚才所说到的,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要求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工业再发达、商业再发达,还是要靠农业提供食品。产业兴旺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对于农民来说主要就是就业和收入,不管社会怎么进步,不管怎么发达。美国是非常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农业及其关联产业解决的就业也占到了20%左右。

怎么样做到产业兴旺呢?从目前的工作来说可能就要抓三个关键环节了,首先就是抓好三大体系,总书记提出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我们要支持四大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需求,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吃好需求,另外还要提高农业竞争力。我们要强化支撑条件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人收割、有人施肥、有人进行销售。就像服务超市一样,在农村可以像点菜一样提供相应的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包括三权分置,包括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要从生产端发力,解决优质农产品供应问题,解决产业兴旺方面目前主要是抓这三个环节。

广东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丰富多样,既有农业高等院校,像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也包括农业科研院所,按照国家体制,省、地级市和县都有农科所。还有农业科技企业,包括温氏研究院、海大集团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华大基因等。最近围绕企业创新我也专门去几个企业调研,印象非常深,海大集团近十年投资了十个亿做研发,温氏集团研发科研经费不封顶,只要提出来通过专家评审都可以立项。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相对完善,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个,还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公共实验室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平台。科技创新团队实力不断提升,有一批专家。广东农技推广新格局正在形成,包括有2737个农技推广机构,分为五级。全省农技推广人员有17206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基础和能力较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政策不断完善,农业科技资源整合水平不断提升。

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经济强省地位不匹配。广东是全国经济强省,各项经济指标均在全国前列,但农业科技创新总体发展滞后,与经济强省的地位很不匹配。首先表现为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平相对偏低。2015年广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7%,低于江苏省的64.2%,且浙江省在2014年已经达到62%;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更是高达到65%-85%的平均水平,在以色列甚至达到了90%以上。此外,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广东种业等农业科技优势领域开始出现被反超迹象。在良种覆盖水平方面,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典型省份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0%,差距并不大。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达到98%以上,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5%;浙江省目前水稻良种覆盖率98%左右,主导品种覆盖率70%以上,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6%,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6%和95%。江苏省优质稻麦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广东省的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典型省份以及全国范围内均处于前列位置,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缺乏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科技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但与法国(2.24%),日本(2.10%)、美国(2.02%)的差距巨大,更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0.6%(2009年)的水平。

农业科技资源分散,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低。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涉及部门多、层次多,科技力量分散,出现竞争项目、重复立项等问题。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真正成为资源配置主体,致使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率都较低。

农业科技与产业需求不完全匹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缓慢。科研机构提供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熟化,没有“用武之地”。每年有一大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但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不多。农业提质增效需要新的科研成果,如香蕉枯萎病、柑橘黄龙病等相关研究成果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

创新激励机制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缺乏动力。农业科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存在缺失,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产业兴旺的抓手——产业园建设。建设产业园重要意义,一是顺应了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培育发展新农村新动能的重要内容;二是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建设产业园的主要目的,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激发新动能注入新活力。产业园发展目标,2018年为启动建设年,启动建设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开展启动实施以丝苗米、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南药、茶叶、优质旱粮、食用菌、生猪、家禽、水产、油茶、剑麻等特色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在全省建设1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速提质增效,打造若干千亿产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农业产业兴旺新格局,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园绩效目标。建设任务是,产业园规划合理,产业集中度高、精深度高和聚集度高,主导产业产值占产业园农业总产值50%以上。实施主体与农民建立了利益紧密的联结机制,产业园内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生产技术先进、设施装备领先、科技创新力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培育知名度高的区域农业品牌,农产品基本实现“三品一标”认证,养殖业基本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营、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各地级以上市参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的做法,结合实际,组织开展

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好储备。

广东产业园建设案例介绍。首先是新会区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额园介绍,过去是普洱带动陈皮的销售,现在是陈皮带动普尔的销售。还有像徐闻县菠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建设任务,六区建设。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核心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主持人:

感谢万忠所长,他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产业兴旺的抓手,以及一些案例,很有启发。

下面有请广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艳华研究员演讲,他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郭艳华:

非常感谢社科联、华农大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和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同学们交流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学习心得。

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粗略理解。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加强了“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对“三农”工作给出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不矛盾的,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的,城市和农村从来都是互相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今后的发展目标是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乡村振兴重在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其实就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调体制机制创新。乡村振兴统揽了之前的“三农”政策,关注到了新时期城乡要素流动的动向,展现了一幅城市和乡村共存共荣、相互促进发展的美好图景。乡村的衰落与乡村要素大量流入城市,而城市要素少量流入农村直接相关,城乡要素没有实现均衡配置有关。因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联动发展,而不是孤立的乡村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城乡关系。前几年推进城乡统筹,要求实现城乡一体新格局,城市与乡村不分谁重谁轻、谁主谁次。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是基于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只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化发展的红利外溢到农村,才能带动农村快速发展。

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建议。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特别是统筹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以来,广州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业经济增长依然缓慢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广州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广州GDP2015年突破2万亿,农业在GDP中占到的比例是一点多,它是作为一个产业的形态,永远不能被忽视。

广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包括三个方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希望所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实现途径。

广州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与不足。

1.农业科技实力不强,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不足。2016年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5.8%,上海市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70%,高新科技农产品产值约18亿元,仅为农业总产值的4%。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偏低。2016年,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303家,与北京、上海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北京、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为5774家、6302家,上海认定的家庭农场已达到3829户,而广州则刚开始着手家庭农场认定工作。2015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仅为45%,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3%。2016年,广州农业类省名牌产品数量121个,缺少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品牌。

2.农民收入增长放缓,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广州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广州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2015年的2.42:1下降到2016年的2.39:1,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7411.5元扩大到29450元。同时,广州市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国内先进城市还有差距,在省内也不是特别突出,2015年广州市农民收入水平(19323.1元),位居北京(20569元)、上海(23205元)、杭州(25670元)、苏州(25700元)等城市之后,在省内落后于东莞、中山、佛山、珠海等市,排在第五位。

3.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总体规模不大。2016年,广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而同年北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2家,其中国家级39家;上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2家。广州拥有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是北京的18%和上海的37%。广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1家,北京和上海分别拥有4家;广州10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而北京、上海分别拥有20家和13家。从农业上市企业数量看,广州只有海大集团、燕塘牛奶等2家上市公司;而北京则有顺鑫农业、三元食品、东方园林、大北农等超过10家农业上市企业,2015年新增境内外涉农上市企业2家;上海也拥有涉农上市企业超过10家。

4.都市型农业发展缓慢,整体竞争力不强。2015年,广州都市农业产值1306.50亿元,都市型农业结构类型单一,尚处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农业公园、高科技农业园区、农业生态科技园等都市农业模式发展缓慢,都市农业在满足生产功能基础上,其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教育功能等仍未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有待形成。广州都市型农业的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农业发展空间及资源的刚性约束越发凸显,土地成本越来越高,统筹安排农业大规模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广州规模化生产经营程度不高,农业弱质特性没有明显改观。另外,受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影响,设施农业用地受制约较大,进一步影响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建设任务重。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2016年,广州市高标准农田比重为43.63%,上海2015年已达到58%。北部山区农村小水利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全市仅有1/3的小堤围达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二是农村人居环境仍需继续改善。2016年,广州市共计完成89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占广州市有规划行政村889个的10%。2015年,广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8%,污水集中处理的行政村有717个,覆盖率为81.1%,仍有167个行政村未进行污水集中处理。三是农村缺乏吸引力,环境建设外部动力不足。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绝大部分属于公益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近年来,除了一些扶贫项目吸引了广州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进入,其他社会资本缺乏投资热情和动力,参与度不够。

6.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村社工业园区亟待整合。随着广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土地资源越来紧缺,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分散的村社工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产出和附加值相对偏低,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同时并存。一是农村闲置、空置土地资源较多。据统计,广州市约500平方公里的闲置用地,有70%是农村用地。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村建设了新村,旧村逐渐凋敝,凋敝的旧村缺乏系统的整治计划和资金,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改革开放初期兴建、兴办的村社工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技术层次和技术含量低,改造难度大,亟待通过改革创新,引入新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在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促进村社工业转型升级。

广州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首先就是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初显成效。2015年底,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44.6万亩,农业从业人员66.03万人,从业人员人均耕地2.19亩。流转土地63.6万亩,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3.9%。畜牧业规模经营迅猛发展,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均超过4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建成了8个市级农业现代化园区。主要有从化万花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番禺区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广州花卉之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花都狮岭镇),增城小楼人家农民集约创业农业园区,白云流溪湾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城区朱村街现代农业园区,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花都农业生态示范园。

二是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由“吃饱”向“吃好”、“吃健康”、“吃绿色”转变。广州现阶段农产品结构和质量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广州农产品大路货多,真正优质、绿色、名优产品不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破解现阶段农产品供过于求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把增加和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向满足“质”转变,由满足“一般产品”向“特色产品”、“绿色产品”转变,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

三是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初显端倪。广州农业科技资源丰富,集聚了一定数量的研发型农业总部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华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最高,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研发型农业总部已显现集聚端倪,同时是华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广州种业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美誉,占据着重要地位,建设了一批相对集中的科研、加工及仓储基地。广州年种子加工包装能力在5000万千克以上,建有51个种业科技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4个;建有17个种质资源库(圃),占全省总数的32%,其中国家圃6个,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94家,种子、种苗年贸易额超过25亿元,占广东种业市场份额的83%,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6成以上,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以及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初步形成省内种业集聚中心和华南地区重要种子集散地。

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态势发展将持续深入推进。从近年来广州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将呈现更多发展新亮点。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将更为普及。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加快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生鲜超市、餐饮连锁企业对接,提高农村电子商务整合农业产业链资源与要素的能力,通过强化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将有效解决从田间地头到超市的有效衔接。二是将深度推进农村文商旅融合。农村文商旅融合已在广州初显端倪,例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展示农业、民宿经济,未来将与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及发展壮大。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加快发展。随着农业农村集聚发展态势不断加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也将逐步建立健全。

五是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将全面跃升。特色小镇建设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将收获更多发展成果,特别是产业发展将逐步实现集聚发展态势。特色小镇既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又是产业发展的升级版,在有效植入“互联网+”、“旅游+”、“金融+”、“文化+”等新理念、新技术后,将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孵化发展的新平台。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到2020年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2018年是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一年,借助前几期推进的美丽乡村试点,广州农村面貌将发生明显变化与跃升,山清水秀树绿花艳的美丽田园风光不再是记忆中的乡愁,将成为广州新农村建设的亮丽风景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将有明显改善,一批有岭南特色乡村品牌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将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

六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仍是农村改革创新的主线。基于广州人多地少的发展实际,如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提高农村土地使用和产出效率,仍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的主线。农业小生产与现代大生产,农村小市场与全球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而根源都与土地直接相关。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少,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难以落地,另一方面,农村旧村凋敝闲置的土地,以及低效村社小工业区等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由于缺乏合理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这些闲置及低效用地没用充分挖掘潜力,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围绕农村土地使用效率的改革创新仍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民家庭承包地、宅基地、设施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等使用效率,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土地资源“红利”,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改革。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利为核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保护制度。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理核实工作,稳妥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做好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

——深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二是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涉农资金投入与整合力度。

——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大力推广白云区寮采村乡贤治村和增城下围村民主议事、村民自治经验,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审议民主决定制度。

2.加强农村土地管理,释放土地资源红利。

——促进农民家庭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不搞强迫命令,不人为追大户,不片面追求大。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机制。

——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宅基地管理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严控违建。二是积极引导,制定宅基地退出机制和奖励政策,引导连片集中建设多层、高层等节地型住宅。

——解决好农业设施用地难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农保地政策的宣传力度,讲清保护农地的重要性,提高农村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掌握执法分寸,区别对待生产设施用地、配套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对借农业生产之名从事非农业生产之实的建筑坚决予以拆除,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合法设施坚决保护。

3.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多元优化发展。利用广州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品牌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构建“广州+域外”的“研发设计营销+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发展和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用示范社标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示范社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合作社朝着示范社的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壮大家庭农场。一是要做好家庭农场认定工作,扎实做好家庭农场的资格审查,选择一批经营管理规范,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家庭农场作为典型示范,引领和带动更多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二是要构建家庭农场认定和扶持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生态化生产。  

4.建立高端高质高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制定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等总部农业发展措施,积极吸引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机构。下大力气培育本土有潜力、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总部型企业,引领和带动广州农业实现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和拓展种业市场。抢抓全球种业资源整合机遇,建设国际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突出岭南和华南特色品种,着力强化种业创新、贸易、文化、会展等关键环节的延伸。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强和完善农业经营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现有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推进土地、资金、科技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创意会展农业,扶持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5.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标准化战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把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作为引领广州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积极推动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对有意愿争创区域品牌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经营主体,邀请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辅导,激发市场主体争创区域品牌的积极性,推动品牌战略深入实施。

6.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产业链均衡发展,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商场、超市、电商企业的物流“前端、末端一公里”问题,打造全产业链,打通价值链,提升附加值。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都市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7.着力在农村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

——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每个区依托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等资源,连片打造2-3个美丽乡村群,沿山沿水沿路形成具有岭南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特色乡村。二是简化审批手续。各区结合实际,制定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切实降低建设项目前期费用。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2017年,广州市北部三个区共有6个特色小镇列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要指导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支撑,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促进项目早落地,强化每个区力争树立示范小镇,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主持人:

谢谢郭所长的精彩演讲,刚才她针对广州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和不足,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接下来有请广东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级经济师曾征民总经理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养殖小区——乡村畜牧养殖业振兴之路。

曾征民:

曾经有人问在中国CPI由谁说了算?答案是猪。当然这个段子有一点调侃的味道,但是从这个段子可以得出猪的周期跟CPI是有高度关联。这两年大家对养猪在新闻媒体看到比较多,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养猪的环保高压态势使小规模散养户退出进程在加快,目前生猪养殖规模化猪厂每年出栏数量占比已经超过了60%,在中国所谓的规模化猪厂就是每年存栏500头以上。小规模的散养户退出,大的农贸集团在承接退出生猪养殖的产能。最近也有看到猪瘟对中国养殖业的影响,几年实际上不仅仅是猪瘟,猪病也是越来越复杂,猪越来越难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问题,猪还要不要养?猪如何高效可持续的养殖?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毫无疑问,广东现在一亿一千多万人口,广东生猪自给率35%,简单推算每两个人一年消费一头猪,那么广东每年生猪的缺口是三千多万头,接近四千多万头,所以猪肯定还是要养的。

猪如何高效可持续的养殖呢?广东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1月成立,是由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控股,以畜禽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为主的专业化产业集团。注册资本6.84亿元,资产总额超13亿元。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等称号。2017年全年生猪产销量超过了120万头,营收收入22万,去年利润总额在5000多万。这两年从16年开始,也在探索怎么样的通过产业龙头的带动,将农场内部以及农场周边农村对养猪有兴趣的,有一定养殖技术基础的养殖户带动起来,我们提出了368工程目标,也就是说通过三五年的努力,达到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年加工饲料60万吨,年屠宰生猪达到80万头,实现年营收收入50亿,利润总额2.5亿的目标。

为了实现轻资产的快速扩张,从2016年开始,我们在垦区就推出了发展养殖小区的举措,在养猪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以前“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功做法,进行了一些升级。2016年是养殖小区试点年,2017年开始步入正轨,截至2018年9月20日,可开发农场有14个,实际落实开发农场有12个,可开户规模约12万头,开发了100家规模养户,实际累计领苗约17万头,累积出栏约14万头。

2016年,垦区出台了《广东农垦关于创建职工养殖小区的意见》(粤垦函字[2016]85号)和《广东农垦职工养殖小区创建实施方案(试行)》(广垦畜字[2016]60号),把合作养户主要定位在农垦职工,合作区域定位在垦区农场,积极探索发展“公司+农场+职工”的组织模式,培育一批生猪养殖家庭农场和养殖小区。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广东农垦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粤发[2017]13号)精神,更好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垦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养殖小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粤垦函字[2018]58号)和《广东农垦生猪养殖小区管理实施方案》(广垦畜字[2018]50号),放宽原职工养殖小区方案对主体资格、养殖规模、管理模式、合作方式、工程建设、地域等的限制,践行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形成多方共赢的新格局。

保价委托养殖合作模式即猪苗、饲料、兽药疫苗由公司统一供应,生猪由公司统一回收;猪苗、饲料供应价格和生猪回收价联动,即达到公司饲养技术标准,养户每出栏1头生猪可获得约150元的委托养殖费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广垦畜牧集团为轴心,养户提供猪舍、劳动力、负责饲养过程管理,畜牧集团负责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服务、肉猪回收、财务和保险服务等;养户主要承担养殖风险,畜牧集团主要承担市场风险,对养户肉猪按一定回收价格回收的措施(具有保底收益性质),使养户养猪不受市场风险干扰。农场负责小区选址、养户筛选、提供设施农业用地,协助办理前置审批文件等,可以向畜牧集团收取一定管理费和向养户收取租金获得收益。市场化运作模式:全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开放运作,集团与合作养户共担市场风险。

保价委托养殖合作模式的主要优势如下:一是产业集团携手农场,针对性开展扶贫;二是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养户创业和提高家庭整体收入;三是提升养殖规模,以小博大;四是不受行情影响,年年可赚钱(保价委托养殖模式);五是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养殖;六是农场为新建养殖小区提供相应规模的土地;七是享受生猪死亡保险理赔服务。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底,创建生猪养殖小区150个,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其中湛江35万头、茂名30万头、阳江25万头、揭阳和汕尾各5万头。为了快速推进养殖小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公司成立养殖小区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垦区养殖小区业务,成立养殖小区事业部具体负责养殖小区推进、运营管理工作,各垦区成立殖小区建设工作小组和养殖小区服务部,具体负责养户业务开展。二是做好配套服务。合理规划猪场建设,为小区提供充足优质的猪苗;饲料厂要做好生产规划,建立饲料统一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养殖小区免疫程序,健全兽药疫苗采购监管制度,确保物料质量安全;畜牧工程研究院紧密联系饲料厂,加强科技支撑,不断提升饲料品质和提高饲料转化率;销售公司积极主动为养殖小区提供生猪销售、猪苗配送等服务。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和支持公司员工,以内部创业等适当的形式,示范带动养殖小区发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对外充分解读养殖小区模式及其带来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建立考核机制。农垦集团把养殖小区的创建工作作为广垦畜牧集团、二级农垦集团公司考核辅助指标;广垦畜牧集团把小区创建工作列入二级畜牧公司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龙头企业带动农场职工或者是周边农民共同来做养殖小区,保证养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具备合作条件的养户不充足。资金压力较大,普通养户根本不具备条件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二是环评批复和用地审批手续较难落实。三是农场土地供应不到位。要么是供应土地规模小、地理位置不理想,要么就是青苗补偿收费高,要么就是根本没有土地供应。四是猪苗和饲料供应体系不健全。公司猪苗场分布不均衡,在潜在可合作农场区域猪苗场无、少或者供应量有限。饲料厂仅化州一家,除了茂名区域的运输半径在80公里以内,湛江和阳江大部分均在130公里以上甚至高达230公里,超出行业配送的控制半径。

未来养殖小区的发展,在政策层面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优化资金配套。建议地方政府将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当倾斜。重点解决或补贴养户的粪污治理设施建设费用。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政府部门采取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等综合措施,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建议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需求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三是落实用地保障。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促进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用地支持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适当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于引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龙头企业所需建设用地,应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四是统筹环保设施建设服务。建议地方政府建立片区粪污治理设施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站,为适养区域养户等提供专项粪污治理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服务,缓解养户发展养殖的环保压力和资金压力,促进养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持人:

谢谢曾总经理的介绍。

各位嘉宾,对于如何振兴乡村,十九大报告提出二十字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没有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无疑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也将失去载体,在实施乡村振兴大潮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所在。同时,我们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对于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各位专家围绕主题,从不同的增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既有理论的思考,也有实践的经验。希望我们今天的探讨能够为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新的启迪。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我们下期广州新观察再见。